|
马上注册海风会员,享受更多便捷服务!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关于货币政策、信贷投放、存款利率、长期国债收益率 央行释放最新信号
2024-05-11 07:19 山东
图片
更多资讯,请下载Vsat资讯金融终端
关于货币政策、信贷投放、存款利率、长期国债收益率,中国人民银行释放新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谈信贷增速: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信贷总量增速可能放缓,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
-谈物价: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谈利率: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谈长期国债收益率: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谈钱去哪、钱在哪:贷款主要投向企业,部分资金沉淀在居民部门。
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报告提出,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更加注重引导信贷均衡投放,适当平抑“开门红”过度冲高。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信贷节奏更加平稳,为后三个季度贷款投放留有后劲,有利于抑制资金沉淀空转。
每年4月、7月、10月通常是贷款小月。日前从多家商业银行处获悉,4月贷款增速相对平稳、“小月不小”,金融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目前,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对此,报告分析,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二是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三是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效应。
“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尚未经历完整成熟的生命周期,迫切需要的是与其高风险、高收益、专业性强、知识和信息迭代快等特点相匹配的资金,主要是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报告提出,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
报告提出,下一步,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随着信贷结构有增有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可能会使得信贷总量增速放缓,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
把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关于物价,报告要求,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未来政策组合拳效果有望持续显现,将巩固经济和物价回升势头。”分析人士表示,4月以来,企业预期加快好转,居民假期消费持续恢复,出口增长加快,进口量价齐升。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未来随着内需好转,物价水平将呈温和回升态势。市场也普遍预计,4月CPI有望从低位反弹。
防范高息揽储行为
在利率方面,报告提出,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报告明确提出。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发布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
针对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治理已有不少措施,”手工补息“问题得到改善,存款利率调整效果增强。业内人士表示,手工补息本是银行用于勘误的工具,异化为高息揽储的手段后,被银行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存款利息,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随着”手工补息问题逐步规范,银行此前调降存款利率的效果将进一步释放,利差收窄压力也会减轻,有助于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健经营的能力。
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匹配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4月末,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报告专栏文章《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提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支撑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产生了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在实践中,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当前我国国债利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影响。在“资产荒”背景下,部分市场机构为增厚收益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长期限债券需求显著上升,短期内供给则相对偏少。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国债收益率将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报告称,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调研了农商行参与债市的情况,并有意引导政策性银行增加长期债券发行。
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分析人士认为,4月以来,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
“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分析人士表示,近期长期限国债利率回调过程中出现一定反复,这反映出市场供求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部分投资者也可能仍存在短期博弈心理。但更多投资者则意识到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存在较大风险。
“特别是未来央行将买卖国债纳入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工具后,可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市场供求,也会促进收益率平稳运行。从近年来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分析人士表示。
贷款主要投向企业 部分资金沉淀在居民部门
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250万亿元、存款余额近300万亿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
报告通过专栏文章《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钱,并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以及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疑问。
报告显示,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在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但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经济循环恢复需要时间,也有一部分资金沉淀在了居民部门。报告称,只要银行还在资产扩张,钱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只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分部门看,由于居民消费还在恢复,目前主要淤积在居民手中。同时,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资产配置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
“货币存量已经不少,关键是盘活存量、畅通循环。”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宏观政策的重心要从过去的增加供给更多转向提升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能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存贷款等资金流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财政等政策发挥合力。
|
|